什麼時候起「默書」成了一門專業?
不得不承認自己很out。
以前工作時,也時而聽到同事呻陪孩子溫默書的噩夢,但我不以為然。因為在我的概念裏,「默書」從不自成系統,只不過是對新習字詞的確認,是學習的一項輔助而已。
但原來「默書」今時不同往日,已經自立門戶,逼迫莘莘學子、累累家長,必須對它正視。昨晚的星期二檔案,我才後知後覺,原來有星期六補「默書」這種活動。補習社發展出什麼象形記憶法,倒真是發了。旁白說什麼生動的教學可以令學生學得快樂之類,我卻只看到訪問對象的小女孩神色凝呆---除非我們都願意去無視旁白與畫面的嚴重落差。什麼是象形記憶法?把英文字母想像成圖案,據說,有助spelling的記憶。
於是,對那個小女孩來說,寫GARDEN這個字,是寫GAR,再畫一片西瓜(D)+雪櫃(E)+過山車(N)。
於是,為了記住garden這個英文字,就要把三樣不相干的東西粘糊到一塊兒,比較會瞎編故事的人可能會佔點優勢︰從雪櫃拿出一片西瓜在過山車上吃---make sense嗎?管它呢。可是……先要多做一重功夫,要把E和雪櫃、N和過山車連在一起(兩者能否產生有機聯想並非重點),再把雪櫃和過山車連在一起……可是……正式回到學校默書時、日後寫作時,可不許畫西瓜畫雪櫃的,那豈非又多了一重unlearn的功夫?現在又不是要學張無忌練絕世武功---先學後廢,我的媽,這豈不更累?﹗從phonetics入手不是更簡練嗎?(英文字母的抽象性本就是與其他象形文字構成最大區別﹗)小孩子不應該正是耳敏腦聰嗎?怎麼一個個像是比老人更有學障?
我這樣說,大概要惹來「默書」專業人士豎起index finger在面前左右擺蕩,嘖嘖嘖……太不入流了。
嗯。我只慶幸自己趕上了不太專業的年代的尾班車。阿門。
我實在太愛我媽了,她從來是戲劇迷電視精,我的學習生涯中,除了極少的個別例子,幾乎都是她誘惑我看電視的記憶。小學中學,一般都是拿著課本一邊溫習一邊看電視---所以對於學習平平也從沒怨天尤人;直至如今讀博她仍如此︰唔怕喇,讀少一陣喇,都要俾自己輕鬆吓嘛,陪我追埋套劇先喇。通常,我都半推半就,好喇好喇,凈係呢套咋。
就在這段欲拒還迎、陪母撈電視汁的日子裏,我留意到同一時段,對面一個小孩子總在臨窗夜讀,我看完電視回房間了,他或她,仍在讀。這樣的孩子,一棟大樓裏真不知有多少個。
我忽然有很大感觸。原來「學生」真的是一份職業,比一般成人還累---一般是指即使OT也只O到8、9點,過後能自由活動的打工族。我覺得,學生裏頭應該有人發難,應該組織起來,搞學生工會,最起碼,也要爭取個maximum working hours。
剛好那集星期二檔案,有家長說,默書一星期要默足7日,因為一日唔默都驚個細路會唔記得。我差點要以為這是個關於「老年痴呆症」的專題。
p.s. 香港教育制度對人性之泯殺已淪喪到了這種地步,到了連「對他人喪親之痛會發自內心發笑」都要珍而重之視為「獨立精神」的表現了。可悲乎?可喜乎?哈(發自丹田)。
p.p.s. 彷彿不把小女孩呈現為敢說真話的小英雄,就無從表述教育機器的變態。多奇怪的翹翹板。卻又彷彿無處不在。如果在這一層上也來個反照自身的批判,倒不失有啟示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一個名字,只是我不能知道。批判不是拿來消解---若非消遣---尊重的。
如果能多一些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