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文化承傳

早前去聽「香港文化與社會研討會」,一整天會議下來,尾聲總結時,話頭轉向文化的承傳問題。一時,沿著現有的「四代香港人」順藤摸瓜,世代論的斷代方法、代際割裂的情況與互動期盼,都成了不同與會者切入「承傳」的關注點。會議的結尾算是開了個頭,但要論及香港的「文化承傳」還真是千頭萬緒待將從何說起。

首先,承什麼傳什麼呢?若把範圍約束到家庭這個最切身的「承傳」單位進行微觀,則香港這個「移民社會」所構成的複雜性應可表露無遺。沒錯,若僅以年齡分代,一個家庭上有很老下有很小的話,確是能分出個三、四代人。可是,張家的四代人和李家的四代人並不必然能在歷史時空中平衡地彼此對應、在文化感知上相互參照。因為張家的第一代可能戰前已在香港落地生根,李家的第二、三代乃八十年代移民,再有個陳家的第四代很可能成長於跨境家庭。於是不僅縱向的「代溝」更添跨地域跨文化的變數,即便是同代人,彼此間的異同隔閡也有待疏理。箇中駁雜可以是既生產了經濟差異、卻又不止於階級類別的多面向區分。

那麼,在這般駁雜的脈絡中,家庭(包括大家庭、小家庭,單親、跨境家庭等等)作為其中一個發揮著重要「承傳」作用的社會單位,一代又一代之間都在承什麼傳什麼呢?縱橫交錯間又存在多大的同多少的異?

我想,剖入的關鍵詞可以是「流動變異」,與從中開出來的「協商」經驗。

外來者脫離了原有社會結構,仍活在身上的只會是支離的文化碎片---無論那是民間傳統俗成還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烙印。這些零碎的文化價值,當投入到「香港」,無可避免遭逢變形,協商的結果倒成了「香港經驗」之一種。那麼,與其把「承傳」降落在一種穩固的「文化」想像上,我們是否更應去細探「協商」(或其失敗)這種指向務實的存在經驗?

站在這個角度,那頂「中國文化傳統」源頭的大帽子就有點罩不住了。尤其當我們遙望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難民社會,不禁要問,那二十多年後被「現代化」掉的,到底是哪一路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 (短版刊明報2008.11.16)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