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酷物微鑑 (12) --- 黑暗的逃生路

大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吧,大部份新落成的大廈,電梯與樓梯正式分家。電梯門打開,只見或寬或窄的過道與緊閉的門戶,那一級一級需要耗費氣力的梯階,從肢體運作與日常視域中消失。

從那時起,這城市裏許許多多的樓梯在現代建築布局中被包圍隱藏,成了一個不見天日、幾近被遺棄的中心。除了倒垃圾,一般我們都不會涉足隱於防煙門背後的樓梯間,而且一放下垃圾袋也多下意識急急離開。久之,我們最熟悉的居住(或工作)環境就衍生出一個陌生的「危險地帶」。若在並非停電的日子無端取道樓梯,一邊聽著自己的腳步聲拾級而上,要是忽而噠噠噠走來另一個人,彼此必定上下打量,提防之意比起孤身在異鄉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大家都超乎「尋常」,於是就似乎別有所圖了。

可是,當防煙門以外的明淨世界把所有人都巨細無遺地映照在所有人眼中時,「危險地帶」倒又生出一種反調的「安全」意義。後樓梯是白領族開溜煲煙的好去處;難捨難分的小情人偷一角梯間痴纏,抵禦、延緩了一牆之隔的歸家止步;甚至,要躲避周遭過多的善意關顧,梯級也可讓你靜靜坐下埋首獨抱雙膝。

若我們的目力能穿透大廈的光鮮表面,就可看到貫穿大廈中心的昏黑樓梯是多麼具包容性的一條羊腸道︰除了接收各家各戶急於掃諸門外的舊物廢物,還容納被光明世界排斥和遺棄的各種言行慾想。

而我們更不能忘記,在發生事故的危急關頭,能幫我們逃命的斷不是那快捷方便、受到嚴密監視的現代電梯。儘管黑漆漆的樓梯並不保證必然能安全抵達彼岸,但卻是唯一的逃生之路---如果不打算坐以待援的話。(刊明報2008.11.08---系列完)

(Despite the space-time disparity, I somehow still find it pertinent to end this series by inserting the image of a work by L.S. Lowry in 1929: "Returning from Work".)

還有,此篇交稿翌日,報章頭條是富善村電梯墮下事件。真嚇一大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