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輻照定福佳,食咗都唔知

恕本人寡聞,直至番禺發生了輻射事故,我才知道原來目前大部份食品都是經過輻射處理的。

那麼,為什麼要動用到輻射---一種就一般理解而言對人體具殺傷性的放射線---去加工處理吃到肚子裏去的食物呢?

答案是為了能更長久保存食物從台灣東吳大學找到的資料是這麼說的︰

目前照射食品過程很簡單,只需把食品放置於輸送帶上,通過由混凝土及鉛牆遮蔽的射源 Co60以加馬線照射食品即可; 食品照射處理過程就如接受X-光一骰,經能量傳遞對食品達到抑制發芽、發根、防黴及殺滅昆蟲之目的,該技術不會如消費者所疑懼的使食物產生放射性,因為食物接受照射所使用之能量遠遠低於激發原子反應之能量; 另 一方面,照射引起之食物化學變化也與其他傳統食品加工方法如烹煮和冷凍相似,而營養之損失與烹煮和乾燥所引起者相同,更何況照射技術之優點還有處理快速且 可大量、食品達到安全衛生標準、技術方便有效、不留照射痕跡及殘餘物質即能保有原本之食品風味、不再需用其他藥劑處理,可保存食物的物理外觀及減少烹飪時 問,幾乎不致使食品溫度上升等。

輻射處理食品的安全問題又如何?
 

根據世衛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定立的標準,只要把射線劑量控制在10kGy(1兆拉德)之內,輻射後的食品據稱是安全可供食用,並且無損食物的營養價值。

但是,這並不代表說,輻照食品不存在危險。

再引一段東吳大學的資料︰

研究報告中食品化學成分最容易發生反應的原因,乃在於自由基 (free radical) 之產生, 唯其半生期都很短,故其勢必與其地物質成分作用而達安定狀態; 食品中經照射最容易產生自由基的成份是水 (H2O):
H2Oionizing energy --> e- aq + .OH + .H + H+

這些自由基若「能量足夠」,便可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作用:
1. 蛋白質易受自由基能量的傳遞而裂解成peptide類或氨基酸,甚至有氨的釋放與 -SH 基之氧化,過氧化物的形成等。但是這需在高劑量下才有的反應,而且發覺芳香系列的氨基酸及胱氨酸含量愈多時,則胜 被放射線破壞的情形會因而減少。

2. 維生素極易受照射影響而引起變化,當然這維生素破壞的情形要依照射劑量來決定,若劑量在10-26 Krad 之間, 維生素C 與A均遭破壞,大體而言維生素A、C、E、B-12、thiamine 與 quinones 對放射線相當敏感 , 而 niacin、pyridoxine、riboflavin、維生素D、pantothenic acid 與biotin則不敏惑,故只要劑量低些必可減少破壞現象。

3. 脂肪經照射處理便產生裂解反應,生成 烷類、烯類、酮類等,另可能再作用組合成新化合物,高劑量下則會有腐臭怪味出現,故控制好照射劑量、溫度、含氧量等便可消除這些困擾。

4. 碳水化合物之單醣類與照射後產生的自由基作用,生成酸類,雙醣類則生成單醣類,而多醣類也會被分解成小分子,反而有助於人類之消化怍用。 」

一,從以上資料可見,照射劑量、溫度、含氧量等都需受到嚴格的技術控制,輻照後的食品才是安全的;二,這就引伸到監管的問題,這點,對於出產三聚氰胺奶粉、孔雀石綠魚、漂白粉絲 等等創意膠品的中國,實在令人無從建立信心;三,放射線始終是危險品,即使嚴加監控,也不可能排除會發生意外,番禺的事故即為一例,而較早前,同樣的輻射事故亦於河南發生,引發「杞人憂鈷」逃亡潮

撇除這些已知的危險,以輻射線照射食物,即使 在不超標的情況下,又是否真的對人體無害呢?這裏所指的害並非肉眼可辨、口鼻能識的有害物質,而是化學作用產生的物質在體內長期積存的後果。放射物質鈷 60會導致血癌,這和近數十年來血癌患者增加、尤以小童為甚的現象,有沒有關係呢?這些都是未知之數。

我的確缺乏科學的專門知識,不過,也很能理解,科學理論、知識的建立,靠的是falsification。如果把現存科學知識當作真理,那麼,就是在把科學納入神學的範疇了。

既然輻照食品有那麼多存在風險,而同時冷凍、真空包裝、醃製等保存食物的方法亦一向行之有效,那麼,為什麼輻照食品自上世紀中期開發以來,發展愈來愈蓬勃、愈來愈多國家使用呢?

 成本效益當然是最主要的考慮。

利 用放射線保存食物也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以往照射一直被視為高成本技術,但 自能源危機以後,燃料費持續上漲使得製罐及冷凍業成本不斷上升,相較之下照射技術的操作費用要比傳統方法便宜許多,再加上一些化學保存藥劑之相繼禁用,使 照射技術在食品工業上之應用愈來愈受到歐美食品工業界之重視 ; 尤其是1986年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 (FDA) 一連串通過了許多農產品可以使用加馬射線處理之法規後,更使食品界對照射技術之商業化應用躍躍欲試。」 

或許應該去找些資料,看看美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食品的出口是否有大副度的增加。說到底,輻照食品是一門生意,一門連接到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高科技生意。若食品生產僅以本地市場為銷售對象,又何需在長久保存及其成本效益方面極盡心思。


美國食品與水源觀察組織的總幹事Wenonah Hauter,去年出版了Zapped! Irradiation and the Death of Food (《輻照殺菌與食物之死》),根據網頁簡介,書中除了指出輻照食物的潛在危險,還解拆了輻照食品背後的政治、經濟操作,例如政府正考慮取消輻照食品的標籤制度等。

輻照食品安全與否,仍是極具爭議的題目,可 是,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最起碼應該先讓購買者知道自己在買的、在吃的是什麼吧﹗製定輻照標籤,如今已成最基本的購買者權益。可是,如今在香港,當我們每 天去購買食物的時候,有誰來告訴我們哪些食品是被輻射照過的?(更別提是否存在超標的情況了。)

先看看輻照在國內的實際操作是如何的。以下斷章摘錄國內有關輻照食品的一篇報導(該新聞應源自《羊城晚報》2009年6月29日)︰


我國“輻照”食品 曾居世界第一   

事實上,我國輻照食品的數量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已迅速增加,目前輻照技術大多應用在脫水蔬菜、香辛料、寵物食品、花粉、熟畜禽肉、速溶茶等食品中。“2002年我國經過輻照處理的食品已過1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一位食品專家接透露。

用放射性元素的輻射作用進行殺菌消毒的“輻照食品”,我國多部法規要求在外包裝上必須明示。但本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有些企業所使用的部分調味 料包都涉嫌經過輻照處理,但未在包裝上作任何標注。更讓人震驚的是,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企業甚至將一些即將過期食品或細菌超標的産品送去輻照滅菌,然後 繼續上架銷售。

輻照食品的真面目到底如何?有沒有安全隱患?對於這一處理食品的特殊技術,為什麼“敢用不敢説”?本報記者對此展開了深入調查。」

報導並點名指出康師傅和統一杯麵都是經輻照處理的,但卻完全沒有於包裝上有任何註明。不過,銷往國外的食品則大都附註明標籤。

那麼,香港呢,香港貨架上的食品,又有冇話你知,佢俾人照過呢?食物安全中心又就此做過啲乜?

發了一個電郵給食物安全中心,且待回覆。同樣關心食物安全的朋友,也應該發個貓過去,以表達市民大眾的關注。

2 comments:

Major Tom said...

「撇除這些已知的危險,以輻射線照射食物,即使 在不超標的情況下,又是否真的對人體無害呢?這裏所指的害並非肉眼可辨、口鼻能識的有害物質,而是化學作用產生的物質在體內長期積存的後果。放射物質鈷 60會導致血癌,這和近數十年來血癌患者增加、尤以小童為甚的現象,有沒有關係呢?這些都是未知之數。」

鈷60衰變時會放出ß射線(高能量電子)和伽瑪線,用來消毒的是伽瑪線(電子被放射源的保謢牆擋著)。這東西的原理,大概跟紫外線消毒差不多,只不過能量高得多。「放射物質鈷 60會導致血癌」是人直接被伽瑪線照射才會發生的吧,跟接觸受伽瑪線照射過的東西無關。而且鈷60放射線能量太低,不能將照過的食物變成放射性。radiated ≠ radioactive

至於過量照射導致食物有質變的情況,問題大概跟overcook的情況類似(e.g. 油炸澱粉質食物,焦了的烤肉,煮過籠的蔬果......當然常吃overcook的東西也是有害的),而且若然真的有這種情況,食物的味道也可能會受影響。

「我的確缺乏科學的專門知識,不過,也很能理解,科學理論、知識的建立,靠的是falsification。如果把現存科學知識當作真理,那麼,就是在把科學納入神學的範疇了。」

但你判斷鈷60危險,也在引用「現存科學知識」。

理性懷疑是好的,但也不能太過......um......附會......

~ivy

熊一豆 said...

對不了解的東西,的確是會擔心和存疑的

謝謝你的解釋,讓大家多了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