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 2009

Brown Velvet


(1)
喜歡這首《依然,親愛的》,可惜MV版少了潘迪華那夾雜上海話的國語旁白。而歌詞「你話,想一齊開間老人院,到老咗冇人要,大家都可以照顧大家」大概堪稱跨年代女生常談之一。

未聽聞過男生會對未來作這般投射吧?可否想像幾個麻甩仔圍坐吹著喇叭輕嘆,老咗,不如一齊住寡佬屋……

並非不存在寡佬屋這種東西(以單身宿舍計,男子應遠超女子吧),而是那不可能成為一種嚮往;港聞版那些滲透了杜Sir風格的生存實況,也實在足以打散任何(幻)想像的可能性。

那麼,是否,老年時,作為孤婆的或多或少可疏理出一條自食其力的來路,而寡佬則剛好標示了失敗(建基於「有錢怕娶唔到老婆咩」的社會指標上);於是,自立何懼共享,敗愧則最好自摺?

男性獨身到老與經濟條件大概是成正比的,而女性呢,雖不至構成一種絕對的反比,但起碼variables要複雜些,變數也因而大些。

早前的電視劇《有營煮婦》裏有個魯小美Mei姨,四十到中,以「搵份好(老)公」為一己事業 ─ 又要事業有成又要高大有型。劇情發展、故事最後的教訓當然是︰要情唔要金,外表無所謂,關愛才最真。

但那個轉折位是頗堪咀嚼的。年紀一年一年上去的壓迫感,一方面以槓桿的形式削弱了魯小美的姿/資本,同時「孤獨老死」這個惡夢亦如影隨形,最終使她面對現實、放手鑽石,捧起原非她心目中的那杯茶。

試問現實中,又有多少類似的恐懼─怕死係間屋度冇人知,成為了婚姻的起點?

且假設戲如人生,那我又同時好奇,恐懼的力量足以使一個人無中生愛嗎?恐懼拉開的張力又足以支撐多少悠悠的日常?

為了力抵那幅老死沒人知的可怕圖像,就能夠委身於一個並不合眼緣、但對自己好的人嗎?這是否一項以目前交換未來的投資?但既為投資,又怎可能沒有風險。

魯小美最終是循著這般思路決定自己的終身事業︰她知道,假若他朝自己病了癱了,鑽石男只會以錢解決問題,請看護、住私家病房等,但決不會呵護備至、關懷至親;大汗肥佬雖然冇乜錢,但即使要他把屎把尿,也絕不會嫌棄。於是,她選擇了後者。但是,在婚姻上取心(必須註明,是對方的關心)捨金,仍是要擔風險的,譬如說,要上天保佑肥佬千祈唔好先有個衫長褲短之類。

但從來都是,人算不如天算。

(2)
今年七月去書展聽講座,剛好時間還早,就到展覽廳走走。也沒特別去記起有些什麼展品,就從香港老街圖片到豐子愷,一路篤悠悠地看著,接著,忽然,一下子被鎮住了。我看到了張愛玲穿過的鞋子、張愛玲戴過的眼鏡,還有其他。像是有一幅布幕一下從心頭掛下來,沉重氣悶得不得了。有那麼一團氣氛重重的凝在那些物件上,主人離去了那麼久,仍舊不散。一種孤獨的老人的氣味─你是簡直可以聞到那股撲鼻而來的、封閉小間的霉菌粘附其上的味道。但它們又同時在那裏表達一種強自想維持、支撐一點什麼的無力衰敗感。這些跟同場展出的印刷精美的全集、跟冷峻但意氣張揚的照片全無關係。

那壓下來的布幕,不,不是藍色的,藍色雖然憂鬱,卻是年輕的。那只能是一幅褐色的布幔,絲絨的考究的,卻讓灰塵與人物混合的味道添加了重量,沉沉地把窗子全遮蓋起來,在時間裏凝住了不曾動過。

後來看到一張張愛玲的乘車證(老人證?),照片上的那張臉那眼神……那張臉應該不會有什麼閒暇去思考關於文學或文明吧(除了沒有選擇地被裹進二者)……我於是記起報紙上刊登的她的親筆信,提到晚年去看病照太陽燈什麼的,其實一直看不懂,關於虱子的什麼─虱子好像只能爬在她筆下的華麗袍子,爬到真人身上去了,反而成了超乎想像。

沒記錯的話,證件的expiry date是2005年,有效期十年。如果照片是為了證件而新拍的話,那也就是她孤獨地躺在地板上靜靜死去前不久拍的照片吧。

這樣的圖像,是否即便再看上十遍全集都仍要對白頭偕老、兒孫滿堂投下堅定的一票。又或者進取一點去看,被范柳原「當作了自家人」就是最美滿的喜劇。

文學與人生,到底是誰站到了誰的肩頭上去成就巨人,還真不好說。

還好,沒有展出那張她躺著死去的地毯。

(3)
把婚姻視作生命的止痛劑,未免有點太冤了吧。
但是否,女生只年輕時才談孤婆屋。

所以……公共人因而明媚……對嗎。

8 comments:

the 小奧u miss said...

未聽聞過男生會對未來作這般投射吧?可否想像幾個麻甩仔圍坐吹著喇叭輕嘆,老咗,不如一齊住寡佬屋……

基BBS的人成日都話開間基佬老人院,又或者姑丈屋,哈哈。

其實,籠屋算嗎,悲哀喔

方潤 said...

唔使基佬,隔壁士巴拿兄也說不如夾錢買間「孤佬屋」云云……

熊一豆 said...

喔,原來是自己寡聞,要好好update下

Eric Spanner said...

也可以扮風流,叫「姑爺屋」云云,或不分男女了,一班朋友各據一室互相照應,叫孤村。都會是一班結不了婚的人,可能找不著,可能拒婚以明志,最後都成singles。

然,太多人還是汲汲於二人同行成雙成對,毒男剩女也怕如是。把心一橫真的想搞單身人士小聯盟,不多矣。

而三十前後未嘗拍拖的也是罕有品。

熊一豆 said...

肥力,有趣的是,真到老時,夫婦的社交活動很多時候又像回到小學時候,男仔同男仔玩,女仔埋女仔堆。至少,上一代老了如是。

Eric Spanner said...

稍停一想,我父母也像如此。但也擔心那些因相父教子,久久沒跟舊朋友相會的老師奶或婆婆。

「重有老人中心嘛。」嗯,是嗎。那真的好嗎。

Perennial_Loser said...

換個「新」玩法:兄弟姊妹一樣諗住獨身到老嘅,一齊住過世。

我宜家係諗住咁玩 - 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未知。嘿嘿...

熊一豆 said...

咦,咁…都唔知應唔應該祝你達成心願